如何在修旧利废中精准运用,“望闻问切”工作法提质增效?近日,机电管理部让本该报废的激光指向仪“重获新生”,省下了一大笔“真金白银”。
随着矿井开采进度的不断加快,激光指向仪作为巷道掘进、轨道铺设中不可或缺的导向设备,使用频率骤增,损坏率也持续走高。一旦故障,不仅影响采掘进度,而且传统的外委维修模式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——单台维修费用往往高达数千元,成为成本管控的“痛点”。
面对这一状况,机电管理部转变“坏了即换、坏了即外委”的旧思路,提出“修旧利废、自主再生”的新路径,成立激光指向仪专项修复小组,修复小组对40余台故障激光指向仪进行全面“体检”:建立故障档案,逐个“望闻问切”。
“精准把‘脉’,建立‘设备病历’,通过观察设备运行、听觉和嗅觉判断、多次询问使用人员、排查设备情况等,精准识别出激光管老化、电路板损坏、光学偏移等典型问题。”机电管理部副部长程善鹏说道。
废旧堆里“淘金”,该小组利用以往设备拆旧的剩余元件,以及库存中的废旧物资,通过清洁、检测、重组等方式,实现“零成本”备件替代,且所有修复设备均经过严格校准和耐久测试,性能指标完全符合要求后才允许重返“一线”。
截至目前,已有15台修复仪重新投入井下使用,直接节约外委维修费用5.25万元,有效保障了采掘进度与工程质量。
“我们不仅要修复设备,更要修复观念。下一步,我们将建立长效‘修旧利废’机制,把成功经验复制到泵站、电机、电控设备等其他领域,真正让节支降耗成为可持续、可推广的实效行动。”机电管理部部长苏海涛说道。
据了解,为持续深挖内外部潜力,以深化开展“降本增效八项硬措施”活动为基础,严格落实“十个加强、十个增效”管控措施,深入走访座谈12家基层单位,了解材料管理实际情况与存在困难,针对存在问题,制定改进措施。上半年,各单位间调剂高分子材料、钢绞线等物资20余万元,合计盘活资产400余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