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屯煤矿以“精打细算”的管理思维和“敢为人先”的创新精神,在平凡中孕育非凡,用一个个“小改小革”书写了“变废为宝、修旧利废”的生动篇章,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、循环利用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转型之路。
井下主胶带运输系统被称为矿井的“生命线”,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全矿生产秩序。然而,胶带温度、烟雾保护装置因井下高温潮湿、粉尘侵蚀导致的频繁误报停机问题长期困扰井下生产。若全部更换新型设备,将带来数十万元的成本压力。
面对这一难题,该矿运转工区没有选择“一换了之”,而是组建由高级技师领衔的技术攻关专班,深入剖析故障根源,发现传感器环境适应性差是关键症结。
他们另辟蹊径,从废旧材料中寻找突破口——自制“隔热防护罩”有效隔绝高温干扰,优化信号传输线路提升稳定性,使故障率直降80%。
更令人称道的是,他们拆解报废设备,自主设计建成“胶带保护综合试验台”,模拟真实井下环境对各类保护装置进行精准检测与修复,实现了从“被动更换”到“主动诊断”的转变。
今年以来,累计修复烟雾传感器75台、温度传感器51台,单台修复成本仅80元,节约材料支出超8万余元;修复其他保护装置43台,节省采购费用4万余元,真正做到了“花小钱办大事”。
这背后,不仅是一组组亮眼的数据,更是该矿职工主人翁意识和技术自信的觉醒。
一个按钮、一根导线的再利用,都是对资源的最大尊重;一次焊接、一次调试,都凝聚着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。
而这股创新之风,并不止步于该矿机电维修领域。
在该矿井下-432一号仓皮带巷,“人走灯灭”式智能感应照明系统悄然上线。通过热释电红外与微波雷达双传感融合技术,配合智能控制器,实现“人来灯亮、人走缓灭”的波浪式照明效果,既消除照明盲区,又彻底杜绝“空巷亮灯”现象。
“传统胶带巷照明采用24小时长明模式,电能浪费严重,灯具损耗快,现在我们通过技术革新真正实现了‘按需照明’,又节约了矿井运营成本。”该矿运转工区区长王登振说。
该系统投用后,胶带巷照明用电下降80%以上,灯具寿命显著延长,年均可节约电费及维护成本逾10万余元,成为节能降耗的又一典范案例。
如今,“能修复的不报废、能复用的不投新、能自修的不外委”已成为该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与行动自觉。这一理念如同种子,正在各个岗位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,催生出更多源自一线、服务生产的“金点子”“银方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