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对15上煤在开采过程遇到的技术难题,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,通过《深部沿空巷道主动断顶卸压及恒阻耦合支护技术研究》,超前完成工作面掘进主体工程,为15上煤首采工作面的按期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这是南屯煤矿实施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,也是保持创新驱动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。
近年来,南屯煤矿紧紧围绕智慧矿山建设和安全高效发展目标,以创新出效益、人才聚合力为主线,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驱动作用,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,积极改造升级“旧动能”,培育壮大“新动能”,激活矿井高效发展内在动力。
成果转化“领跑”发展
谁牵住了“创新”这个牛鼻子,谁就走好了“发展”这步先手棋。随着矿井进入开采后期,资源储量减少,不规则工作面大幅增多,生产接续紧张。
如何避免过度集中造成的采掘相互制约现象?如何能够进一步延长矿井服务年限?如何让矿井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?
为了攻克这些难题,矿组建技术攻关专业团队,在该矿七、九采区局布块段地面附着为压煤现状下,该团队综合运用理论分析、数值模拟、物理模型、现场实测多种技术手段,形成了多煤层矿区的地表沉陷智能监测和精准预测技术体系,合理优化了工作面尺寸以及停采线位置,回收煤炭资源三十余万吨。
同时,聚焦安全、绿色、智能、高效“四型矿井”建设,矿努力在重大灾害防治、智能化开采、两优三减、选煤技术等方面重点突破,积极参与并高效高质完成了33下06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建设,成功完成93下21综采工作面小能量无震感安全开采。
另外,矿还组织完成了《煤层注液态二氧化碳致裂技术研究》《多煤层开采地表沉陷高精度监测及动态预测技术》《采掘扰动下大面积封闭复合采空区漏风及CO迁移动态预测关键技术》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,矿井保持了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。
人才聚力“助力”发展
矿井的发展靠创新,创新的根本在于人。矿最大限度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作用,为职工搭建良好的学习创新平台,在全矿范围内营造“大众创新 全员创效”的生动局面。今年以来,矿谢翠红劳模创新工作室共上报小改小革成果15项,提出合理化建议11条;已立项创新课题32项,其中28项已完成。其中,该工作室成员张利荣获山能工匠荣誉称号。
为了更好地“育才聚智”开启矿井发展新活力,矿积极推进实施管理技术技能“三通道”建设工作,在前期打通技术通道的基础上,摸底调研技能人才现状,优化拟定打通技能通道的实施方案,为技能人才发展工作增芯提质。
电焊火光四射、故障精准查找、单轨吊机维修作业......矿以技能竞赛为载体,以技能培训为抓手,坚持常态化开展职工技术比武、职工技能培训等,为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,让人才“蓄水池”的“水”多起来、活起来。
“改良后的风水管对接装置,可由原来的3分多钟缩短至20多秒,效率提高了近10倍。”职工张利的《风水管快速对接工装的研制与应用》小改小革项目成功地将创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,体现了创新的价值,实现了人才的力量。
同时,矿定期开展全员创新成果评比,对科技含量高、产生效益大、推广价值高的成果进行推广及表彰,让人才真正成为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的“关键词”。在兖矿能源组织开展的第一届科技创新大会上,矿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2项。
科技赋能“描绘”发展
“以前人工测风,需要4人每10天完成一次全面测风。现在只需轻击鼠标就可以在10分钟内实现全面测风。”刚刚投入使用的智能通风综合管控平台为矿通风系统带来了“倍速效”变革。
科技创新高度依赖于科技平台和科技成果。为此,矿持续引进先进设备及技术,不断提升职工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成果价值。
今年以来,矿以“智”为引擎,先后完成了35kV变电所智能化改造升级,实现不同区域变电所两回路供电;完成井下采区变电所升级改造,实现远程集控;新建矿井高压直挂储能应急电源系统,具备副井提升、主通风、中央泵房等应急供电运行能力;依托“云端”大数据汇集与分析能力,进行智能通风改造项目,切实提升矿井复杂通风条件下的管控能力......
“现在的工作环境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什么叫智慧矿山,除了刷脸可以轻松完成便携仪领用充电、人员入井信息检测,还能在调度室实现一键采煤,真是赶上了好时候。”综采二区煤机司机梁邦功是该矿第一位地面远程遥控调试煤机司机。
让职工切实感受到科技赋能带来的变化,在职工心底厚植“科技创新创造美好生活”,引导职工积极融入矿井科技创新的体系中,切实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,持续催生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。
下一步,矿将继续实施“科技兴企”战略,积极推进矿井数字化、智能化建设,全力加强科技创新投入,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,持续以科技创新驱动安全生产、绿色环保等工作,不断提升生产效率,增添创新活力,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跑出“加速度”。(朱宇婷)